坐骨直肠窝脓肿又称坐骨直肠间隙脓肿,比较常见,占肛周脓肿发病率的20%~25%。男性多见,多数为20~40岁的青壮年。其特点是起病急、疼痛剧烈,多伴有全身高热症状,脓肿溃破或切开后常形成肛瘘。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和绿脓杆菌,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,常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。
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向外扩散到坐骨直肠间隙而形成;也可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扩散而成。
中医称为肛痈,其病因为过食辛辣肥甘、醇酒等物,损伤脾胃,湿热内生,下注大肠,蕴阻肛门;或肛门破损染毒,致经络阻塞,气血凝滞而成;或肺肾阴虚,湿热痰浊下注,凝聚肛门,郁久热胜肉腐,发为本病。
本病也可继发于肛周皮肤感染、损伤、肛裂、内痔药物注射、骶尾骨骨髓炎等。Crohn病、溃疡性结肠炎及血液病(如白血病、淋巴瘤等)、艾滋病等患者易并发本病。
坐骨直肠间隙较大,形成的脓肿大而深,容量为60~90ml。发病时患侧出现持续性胀痛,逐渐加重,继而为持续性跳痛,坐立不安,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,可有排尿困难和里急后重。全身感染症状明显,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。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,以后出现肛门患侧红肿,双臀不对称;局部触诊或肛门指诊时患侧有深压痛,甚至波动感。如不及时切开,脓肿多向下穿入肛管周围间隙,再由皮肤穿出,形成肛瘘。感染可以从一侧环形向括约肌间隙、肛提肌上间隙或坐骨直肠间隙的对侧发展,形成复杂的马蹄形脓肿。
根据肛周表现或全身感染症状结合直肠指诊[方剂汇www.fane8.com],一般诊断并不难。由于患者感到不适,乙状结肠镜和肛门镜检查可推迟进行。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对肛周皮肤进行针穿刺抽出脓液可以确诊。必要时可作直肠超声协助诊断,有助于了解感染范围的大小、位置及与肛周肌肉间的关系。
根据病史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。
1.非手术治疗
①抗生素治疗:可联合选用2~3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;②温水坐浴;③局部理疗;④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排便时的疼痛。
2.手术治疗
脓肿切开引流是治疗坐骨直肠窝脓肿的主要方法,一旦诊断明确,应早期切开引流,而不应拘于有无波动感,等待脓肿“成熟”使患者忍受不必要的痛苦。
目前常用手术方式:①脓肿切开引流术;②脓肿切开根治术;③脓肿一次切开挂线术;④分期手术。
坐骨直肠窝脓肿病变范围大,多采用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。该术式结合“双向等压引流”理论,不仅可以达到一次性根治的目的,又能减少患者痛苦、缩短愈合时间,保护肛门功能及外观,降低术后肛门变形、功能受损甚至大便失禁等风险。
1.发病后应尽早切开、通畅引流。准确寻找并处理肛隐窝(即内口)的感染,可达到一期愈合,不形成肛瘘者,无需再次手术。
2.手术不彻底
肛瘘未进行规律、及时诊治的患者,脓肿有自行破溃的可能。破溃后脓液流出,局部肿痛及全身发热症状可缓解,但感染范围逐渐局限,最终形成肛瘘。行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术而未能彻底处理内口者,也会形成肛瘘,需再次手术。
3.全身性感染
4.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发热症状明显,如不能早期及时治疗,最终可导致全身性脓毒血症和败血症。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延误(大多数延误1周以上时间)和患有相关疾病(糖尿病、肥胖、恶性肿瘤、AIDS、结合及免疫损害)是导致全身性感染的主要因素。
少食辛辣、肥甘、醇酒等物;生活规律,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;积极治疗相关病变,如肛窦炎、直肠炎等;患病后尽早治疗,防止病变范围扩大。
地肤子合剂功能主治:用于治疗癣症及湿疹。地肤子合剂组方:地肤子60克,白鲜皮、苦参各30克,川椒10克,白酒(或酒精)250毫升
斑秃生发灵功能主治: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斑秃。斑秃生发灵组方:黑芝麻50克,何首乌30克,桑椹子20克,95%酒精1000毫升
举胃猪肚散功能主治:健脾益胃,升举中气。举胃猪肚散组方:猪肚1个,白术200克,升麻100克,石榴皮30克
橘皮内金散功能主治:理气消胀。橘皮内金散组方:橘皮100克,鸡内金20克
芪香蜜营膏功能主治:补气行气,润肠通便。芪香蜜营膏组方:黄芪300克,木香45克,蜂蜜适量
桑椹地黄蜜膏功能主治:养阴清热,润肠通便。桑椹地黄蜜膏组方:桑椹500克,生地黄200克,蜂蜜适量
乌梅内金调蜂蜜功能主治:缓中止痛。乌梅内金调蜂蜜组方:鸡内金100克,乌梅肉30克,蜂蜜25克
郁金蜜膏功能主治:行气解郁,活血消瘀。郁金蜜膏组方:郁金100克,蜂蜜适量
地藕葡萄膏功能主治:清热养阴,凉血。地藕葡萄膏组方:鲜藕汁250毫升,葡萄汁250毫升,生地黄200克,蜂蜜适量
桂圆益心膏功能主治:补养心阴。桂圆益心膏组方:桂圆肉150克,当归100克,远志50克,天门冬(天冬)50克,五味子30克,大枣20枚,黑桑椹30克,黑芝麻20克
健脾利湿,通经活络。治脾胃衰弱,食少,胃痛,黄疸,水肿,淋浊,带下,风毒流注,关节风湿痛。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健脾益气,利尿解毒。"②《闽东本草》:"舒筋强骨,健脾益气,通经活络,祛寒利尿,除湿止痛。治内伤寒热,肤痛,胃痛,头痛,腰膝无力,淋浊带下,黄疸,水肿。"
清热利尿通淋。主乳糜尿
截疟,清热化痰,镇静,降压。治疟疾,高血压。
《圣惠方》:"治噎病。曝干,捣罗为末,入半钱于饭内食之。"
治疟疾,疮癣,跌打损伤,蛇伤。①《岭南采药录):"治恶疮,痰核。疮癣,疥癞等疾。"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蛇伤,理跌打。"
《纲目》:"解酒毒、热毒,利三焦。"
凉血止血。用于血热吐衄,尿血崩漏。
平肝镇逆,凉血止血。治噫气呕逆,噎膈反胃,哮喘,惊痫,吐血,鼻衄,肠风,痔瘘,崩漏带下。①《本经》:"主贼风蛊毒,腹中毒邪气,女子赤沃漏下。"②《别录》:"主带下百病,产难,胞衣不出,堕胎,养血气,除五脏血脉中热,血痹,血瘀,大人小儿惊气入腹,及阴痿不起。"③《药性论》:"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,疗生子不落。"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止吐血、鼻衄,肠风痔瘘,月经不止,小儿惊痫,疳疾,反胃,止泻痢脱精,尿血遗溺,金疮长肉,安胎健脾,又治夜多小便。
《别录》:"主小儿牛痫。"
祛风清热,止痛,止血,排石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,扁桃体炎,咽喉炎,急性胃肠炎,胃痛,腹痛,崩漏,肾结石,膀胱结石;外用治湿疹,鹅口疮,痈疮肿毒,蜂窝织炎,下肢溃疡,中耳炎,外伤出血。